【新唐人北京时间2025年02月18日讯】今天(2月18日)是雨水节气,与以往不同,今年是“晚雨水”。老人常说“最怕雨水一日晴”,这有什么预兆呢?
雨水节气由来
雨水是24节气中的第二个节气,每年公历2月19前后,当太阳到达黄经330°时为雨水节气。此时,气温回升、冰雪融化、降水增多,故取名为雨水。
古籍《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记载:“正月中,天一生水,春始属木,然生木者必水也,故立春后继之雨水。且东风既解冻,则散而为雨矣。”
雨水时节,春雨初生,春林初盛,有小雨或毛毛细雨滴落在田野里,草渐绿、花始开,草木萌动,燕子归来。
雨水三候
古代将雨水节气分为三候,每隔五天为一候。一候獭祭鱼:前五天,水里的鱼儿不再负冰前行,水獭也爬出冰窟窿,把捕捉到的鱼摆在岸边,如同先祭后食的样子。
二候雁北归:第二个五天,大雁开始从温暖的南方飞回北方。
三候草木萌动:到了第三个五天,草木黄绿色的嫩芽开始萌发,春回大地,生机勃勃。
“晚雨水”
今年的雨水节气与众不同,交节时间在2月18日18时6分18秒,也就是黄历正月二十一,被称为“晚雨水”。
按照传统,雨水交节的黄历时间在正月上旬,被称为“早雨水”;如果是在下半月,则称为“晚雨水”。
有谚语说:“早雨水,雨水稀;晚雨水,雨水密。”意思是说,如果雨水交节在正月上旬,意味着降雨会比较稀少;如果是在下半月,意味着降雨量会增加。
俗话说“春雨贵如油”,适宜的降水对农作物的生长很重要,民间有“雨水有雨庄稼好,大春小春一片宝”的说法。
老人还说,最怕“雨水一日晴”,意思是说,如果雨水节气这一天是晴天,意味着未来一直到清明节可能都会没有充足的降雨。这一时节正是农物复苏生长和农作物幼苗破土而出的关键时刻,如果降雨量少,会对农作物的生长造成不良影响。
雨水节气习俗
雨水节气这一天,民间有许多传统习俗,颇有地方特色,人们以不同的方式祈求顺利安康。
习俗一、回娘屋:川西一带有在雨水节气回娘屋的风俗,这一天,出嫁的女儿要带上礼物回娘家拜望父母,感谢父母的养育之恩。久不怀孕的妇女,则由母亲为其缝制一条红裤子,穿到贴身处,据说,这样可使其尽快怀孕生子。
习俗二、接寿送节:雨水这天,女婿要去给岳父岳母送节。送节的礼品通常是两把藤椅,上面缠着一丈二尺长的红带,称为“接寿”,寓意祝岳父岳母长命百岁。
送节的典型礼品是“罐罐肉”,用沙锅炖了猪脚和雪山大豆,海带,再用红纸,红绳封了罐口,送给岳父岳母以表示感谢和敬意。
如果是新婚女婿送节,岳父岳母还要回赠雨伞,祝愿女婿人生旅途顺利平安,能够遮风挡雨。
习俗三、拉保保:这是川西及客家地区雨水节气期的民俗之一,即通过给孩子认干爹、干妈的方式,希望护佑孩子健康成长。
习俗四、撞拜寄:雨水这一天,在川西民间有“撞拜寄”的习俗。早晨天刚亮,一些年轻妇女牵着幼小的儿子或女儿在路边等待行人经过,遇到的第一位行人,不论男女老少,就会拦住对方,让儿子或女儿磕头拜寄,给对方做干儿子或干女儿。
“撞拜寄”撞着谁就是谁,目的希望儿女能够顺利、健康的成长。
雨水节气养生
一、注意防寒:民间有“雨水有雨百日阴”的说法,雨水时节仍处于早春阶段,尽管气温不再像寒冬时那般严寒,但由于天气转暖,人体毛孔逐渐张开,对风寒之邪的抵抗力相对减弱。因此,人们不宜过早脱下冬衣,而应继续注重防寒保暖。
二、适量运动:春季三个月,人们应早睡早起,外出散步,踏青,活动肢体,以顺应春季升发疏达、向外宣散的特点,疏通气血、调节经络、舒畅情绪。
三、食用健脾祛湿的食材:中医认为,春季与肝脏相对应,此时肝气容易过旺,肝木旺则可能克脾土,对脾胃产生不良影响,妨碍食物的正常消化吸收。所以,在雨水节气期间,人们应注重补脾,可以多吃新鲜蔬果,食用薏米、山药等健脾祛湿的食材。
另外,雨水节气可适当吃些辛温的食物,如韭菜、香椿、葱等,有利于消化功能的增强。
(责任编辑:唐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