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中国人均财产净收入,按中共国家统计局数据,为3435元人民币,同比增长2.2%。这是自2014年以来的最低年增长率。
官方数据还显示(见图表1),2021年至2023年,全国人均财产净收入同比增速由10.2%快速滑落至4.9%。在此基础上,2024年的人均财产净收入同比增速又腰斩。
图表1:2019—2024中国人均财产净收入
单位:元人民币

以上为全国总体情况,各省份则差别很大,一些省份还负增长。2024年,人均财产净收入负增长的省份,据不完全统计(大部分省份没有公布相关数据),至少有如下6个:北京(-0.9%)、上海(-2.3%)、江苏(-0.2%)、湖北(-0.6%)、湖南(-3.4%)、云南(-0.5%)。此外,山东很奇怪,城镇居民人均财产净收入4225元(2023年末城镇人口6634万人),下降0.1%;农村居民人均财产净收入580元(2023年末乡村人口3489万人),增长8.9%,却使全居民财产净收入增长1.2%(全省人均财产净收入2708元)。
北京、上海、江苏、山东上榜,令人诧异。
(一)官方数据显示,江苏、山东经济增长良好。2024年江苏实现生产总值超13.7万亿元,位居全国第二;按不变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5.8%,增量位居全国第一。2024年山东省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9.86万亿元,增速高于全国0.7个百分点,GDP总量排名位居全国第三。然而,江苏人均财产净收入却不升反降,山东城镇居民人均财产净收入负增长。反而来,从人均财产净收入的角度看,这两省份的GDP增速是不是令人生疑呢?
(二)上海是中国经济中心城市,2024全市居民人均财产净收入10,514元,竟比上年下降2.3%。2021年至2024年,上海GDP增长率分别是8.1%、-0.2%、5.0%、5.0%。同期,上海居民人均财产净收入增速分别是3.1%、5.2%、0.18、-2.3%。我们看到,2022年上海GDP负增长,人均财产净收入的增幅竟高达5.2%;2023、2024两年GDP增速高达5%,人均财产净收入反而在停滞、减少。
(三)更令人惊讶的是北京。2021年至2024年,北京GDP增长率分别是8.5%、0.7%、5.2%、5.2%,强过上海。但在2022至2024这三年,北京人均财产净收入持续负增长,年增速分别为-0.3%、-1.1%、-0.9%。2024年,北京人均财产净收入13,496元。其中,城镇居民人均财产净收入13,496元,同比下降0.9%;农村居民人均财产净收入3852元,同比增长4.6%。可见,北京城乡居民的财产性收入有天壤之别(城镇是农村的3.5倍);但是, 2022年以来北京城镇居民财产性收入竟遭持续重创。
北京、上海、江苏、山东都是中国经济大省(市)。其人均财产净收入却如上述,本文推测,这可能是先行一步,预示着全国其它省份也将陆续步入负增长的阶段。
人均财产净收入增速下降,揭示中等收入群体的萎缩
其实,自2013年有此数据以来,直至2019年,中国居民财产净收入的增长速度通常都高于可支配收入的增长速度,其在居民可支配收入中的占比逐渐提升(2019年较2013年提高了0.7个百分点,达到了8.5%)。
转摘自鲁政委:探秘居民财产性收入—“双循环”系列专题之三
但自2020疫情爆发后,中国经济深受打击,居民财产净收入的增速急剧下降(2021年例外)。这表明中国经济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
而居民财产净收入增速急剧下降、甚至负增长,意味着什么呢?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中等收入群体遭受重创,开始萎缩了。
因为按照中共国家统计局的解释,财产性收入是居民可支配收入的组成部分,一般指家庭从其拥有的动产(如银行存款、有价证券等)、不动产(如房屋、车辆、土地、收藏品等)所获得的收入。财产净收入则等于财产性收入与财产性支出之差,包括利息净收入、红利收入、储蓄性保险净收益、转让承包土地经营权租金净收入、出租房屋净收入、出租其它资产净收入和自有住房折算净租金等。
在中国,农民的财产性收入很低(例如山东城镇居民的财产性收入是农村的7倍多),拥有财产性收入的,主要是城镇居民,是城镇居民中的上层中产群体和高收入群体。
按照麦肯锡2012年时的分类,中产阶层分为大众中产阶层(家庭年均可支配收入在 6万—10.6万元人民币,2012年在所有城市家庭的占比为54%);另一个是上层中产阶层(家庭年均可支配收入在10.6万—22.9万元人民币,2012年在所有城市家庭的占比为14%)。麦肯锡曾预测:到2022年,中国上层中产阶层在城市家庭总数的占比将升至54%,占全部中产阶层家庭总数的 71%,一跃成为新的主流群体。
事实证明,麦肯锡的预测错了,太过乐观了。
学术界普遍认为,2013至2019年期间,中国中等收入人群虽然有所增长,但在中等收入(下限)附近聚集了大量人群,他们属于“脆弱”的中等收入群体。
2020年以来,受疫情、中共极端的“动态清零”政策和经济整顿政策(被称为“一纸文件打到一个行业”)、中国经济大盘动摇等等因素的冲击,相当一部分人群已经跌落为低收入者。也就是说,最近五年,中国中等收入人群不仅没有扩容,还有所减少。
大陆学者陈剑认为,中国中等收入人口总数在3亿徘徊。中共国家统计局所称——中国中等收入群体超过4亿人(通常是指家庭年收入在10万元到50万元之间的人群),“存在明显高估”。
如陈剑所说,四大因素导致中等收入人群减少。(一)房地产泡沫破灭。这直接导致大量的中等收入人群家庭财富急剧下降,因为中国人财富的70%集中在房地产上,很多人负债购房。(二)民营经济萎缩。经济形势恶化加上中共政策向左转,很多中小企业倒闭,民营企业家整体资产大幅缩水,信心严重不足,民间投资连续2年负增长。(三)失业率居高不下。2024年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为5.1%,2024年12月全国城镇不包含在校生的16—24岁劳动力失业率为15.7%。这使一些刚刚踏进中等收入的家庭再回到低收入人群行列。(四)外资撤离。根据中共国家外汇管理局公布的2024年国际收支数据,2024年外商对华直接投资净流入仅45亿美元,比峰值时期的2021年减少99%,降至33年以来的低水平。大量的外资撤出,很多高端就业机会也随之而去。
还有一个官方数据,可以佐证中等收入人群减少,这就是个人所得税。根据中共财政部数据,2023年个人所得税14,775亿元,同比下降1%;2024个人所得税14,522亿元,同比下降1.7%。
中等收入人群减少,对中国经济的影响是深远的。例如,东北证券经济学家付鹏在一次演讲中说,2024年尤其突出的问题是中产阶级(中等收入群体)的迅速萎缩。他质疑,过去十年中产阶级消费的成长,更多地是受高房价的刺激,并未以收入增长为支撑,因而积累下了巨大债务。例如,一套价值200万元的房子以600万元成交,买家如果收入不增长,实际上是背负了未来数十年的沉重债务。随着消费断崖式下降,经济正逐渐回归真实收入水平。在此情况下,政府通过加杠杆刺激经济的措施已难以发挥作用。
付鹏的演讲在网络上广泛传播,很快遭中共封杀。此后,传出多地证监局出手限制首席经济学家、证券分析师、基金经理公开发声。
不过,当局公布的2024年中国人均财产净收入数据,却再一次戳破了当局的“经济光明论”,揭示了中等收入群体衰退的真相,及其对中国经济的巨大冲击。
本文只代表作者的观点和陈述。
(转自大纪元/责任编辑:刘明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