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斌:苏州日本母子遇袭案 官媒为何噤声?

4月16日,苏州日本母子遇袭案的凶手周加胜被执行死刑。

但蹊跷的是,这则消息并非由中国媒体发布,而是通过日本外务省对外通报,再由日媒“出口转内销”传回中国的。

这起案件发生后,时任日本首相岸田文雄称其是“极其卑劣的犯罪行为”,强烈要求中共当局查明案情并作出解释。

按理说,如此恶劣的涉外恶性案件,不仅司法应当透明处理,外交应有正式回应,而且从案发、审理、宣判,到最终执行,媒体也应以及时报导,以回应公众的关切。但中国媒体却从头至尾 “装聋作哑”,集体噤声,连案件判决和死刑执行都无公开消息。

这岂非咄咄怪事?!

更耐人寻味的是,这还不是孤例。2023年9月,深圳也曾发生一起中国男子当街刺杀10岁日本男童事件,凶手同样被判死刑,同样无人知晓判决详情,大陆媒体同样无追踪报导。

中国媒体之所以集体噤声,并非他们不想报导,肯定是因为官方下了封口令,不让报。这一点,是凡了解中国媒体运作内幕的人都知道。

那么中共为何要禁止媒体报导此案?因为怕引火烧身。

长期以来,在中共的纵容乃至鼓励下,中国网络上的民族主义声浪不断高涨,敌视“境外势力”成为大行其道的政治正确。社交媒体上,“日本人滚出中国”“打日本人是爱国”等仇日言论屡见不鲜,平台不删不管。中共宣传部门有时甚至用“历史记忆”加固这种情绪,制造“底层共识”。

然而,当民族主义变成煽动性的常态表达,势必就会演变成反噬自身的情绪病毒。深圳刺杀日本男童事件和苏州日本母子遇袭案便是典型例子。

在中共看来,此类案件一旦报导了肯定就会有副作用。如果高调报导会被追问“为什么袭击的总是日本人?”并引发对官方仇外宣传的反思;如果轻描淡写又可能引发日本政府的外交抗议;如果客观呈现更可能激怒“爱国者”,影响小粉红仇日的积极性。说到底,中共还是不想给民族主义和仇外宣传泼冷水。所以最省事的方法就是什么都不说,装聋作哑。

然而,一个惯于鼓动仇恨却不愿面对仇恨结果的政权其实是在走钢丝。试想,如果连媒体对苏州日本母子遇袭案的正常报导都不允许,如果连“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事”都禁止公开讨论,民族主义和仇日情绪怎么可能降温,苏州日本母子遇袭案这样的案件又怎么可能绝迹。

本文只代表作者的观点和陈述。

(作者提供/责任编辑:刘明湘)

相关文章
评论
新版即将上线。评论功能暂时关闭。请见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