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风民俗】老北京人习俗二三事

【新唐人2013年12月27日讯】北京城里的老北京人曾经是清朝的八旗子弟。当初满清八旗大军金戈铁马赶跑了李自成,做了紫禁城的主人。首先把北京城原来的居民来了个大疏散。汉族百姓不分贫富贵贱,通通轰到外城去了。八旗人马占据了整个内城,所谓“分列八旗,拱卫皇居”。

在经历了满清的军事占领的突变之后的相当漫长的一段时间里,北京人的习俗整体上发生了彻底的变化。旧时,北京人探亲访友要携带礼物,讲究送“京八件”,即“大八件”、“小八件”。这原是清胡皇室王族婚丧典礼及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礼品和摆设,后来配方由御膳房传到民间。

其主要成分是精白面、白糖、猪油、蜂蜜及各种果料籽仁。所谓“八件”,即八样点心,一般有麻饼、枣花、卷酥,有的刻上福、禄、寿、喜等不同字样。有圆形、桃形、正方形等,装在一个长方形纸板盒内。“小人件”是双份,十六件装在一个纸盒子里。过去,遇到女儿回娘家,给长辈拜年等,都要去糕点铺买一盒大八件提在手中,大方而漂亮。后来,北京人送礼只要提一个装满各色糕点的纸盒即可,或是再提一个装满各种应时水果的小柳条筐,上盖一方红纸,便可走亲访友。

宴请习俗

一般人家里来了客人,要洗刷茶具,给客人现沏新茶,倒旧茶给客人喝是极不礼貌的。讲究“茶要半酒要满”。茶水不能倒满杯,七成则可,否则也是对客人不尊重。而且倒茶水时,壶嘴儿不能冲着客人。

还要请客人吃面条(抻或捞),表示让客人长住下来。若客人在主人家留宿下来,主人则定要请客人吃顿饺子,以示热情。

旧时,北京大户人家留客人用饭,一般是到饭庄去叫饭,时间不长,伙计即用车送到。由于保温做得好,饭菜还是热的。来了贵客,则要到饭庄里吃。旧时宴请官长,或团体聚餐,或初交见面,不需到大饭庄,以整桌之席饷之(若知己朋友则可不拘)。主人必先到,迎客人。客至奉茶敬烟,陪坐周旋,客齐入座。次序以左为上,右为次。上座之左为三座, 次座之右为四座,以下类推。主人与首座相对,举杯邀饮。客起立,举杯致谢,就座后,且饮且餐。先上冷荤菜,后上热荤菜,继之以最贵重的莱肴。

谚语云:“燕窝鱼翅卤鸽蛋,小炒点心果满盘,鱼盘鸭池酱卤菜。”这种菜一上,吃饭就到终席了。所有的菜都适合吃酒,但不能空着肚子吃酒,在上莱时要附带上小点心。吃什么菜,配什么点心。每进一菜,主人必举杯劝饮酒,举筷动食。宴中饮酒猜拳或行酒令。反毕略用茶,客人即向主人致谢而去。

养宠物习俗

北京人养宠物有着悠久的历史。北京人认为养猫是高尚情趣,亲朋间互相赠送,老北京人不卖猫,卖猫被视为破产的象征;北京人喜养狗斗狗,老北京在护国寺庙会有著名的狗市;老北京的天空常常会传来鸽哨声,到景山公园的万春亭赏景观鸽,对老北京人来说,是最惬意的事情;此外,养金鱼、斗蛐蛐、溜鸟……很少有哪个地方的人能象北京人这样喜爱宠物。老北京人把养宠物当作一大雅事,是和弈棋、品茗、论画一样的雅事。
  
养猫
  
老北京养猫讲究品种,大多以毛长者为贵,“柔毛有四五寸者为珍”。除此之外,还要以毛色的好坏区别猫的高下。一般认为白者、黄者为上品,黑者、杂色者次之。
  
各种家猫还根据皮毛花纹被赋予了不同的雅称,如白猫黑尾者,称为“雪中送炭”;上半身黑而下半身白者,谓之“乌云盖雪”;白猫头尾具黑者为“鞭打绣球”。
  
据说,猫的花色变幻有百余种,但绝佳的并不多见。此外,猫眼必以两色者为贵,名曰“雌雄眼”。也就是人们常说的“波斯种”。
  
北京人认为养猫是高尚情趣,亲朋间互相赠送,老北京人不卖猫,卖猫被视为破产的象征;但老北京人不喜欢养白尾猫,以为不祥。
  
很多知名人士都养猫。比如,著名画家丰子恺养猫、画猫;冰心老人家的咪咪在猫谱上名“雪里送炭”;老舍先生养猫,端木蕻良先生也养猫。作家养的猫有一种“优越”,它们常是名家笔下的生花文章。
  
养狗
  
狗与人类打交道,亦由来已久。现在北京遍街都是的“京叭”,“祖”上是十分高贵的。
  
宫中饲养的玩赏狗名“狮子狗”(北京狗),六七寸高、十二三斤重,尤以绛色、白色为珍贵,有所谓“绛为金液白如银”之句。老北京在护国寺庙会有狗市,但所交易的都是观赏狗:袖狗、叭狗。袖狗仅一掌大小,然生性好斗,又叫“斗狗儿”,可藏于袖间,因此得名。两位饲狗者将狗置于桌案上观其争斗、撕咬,以博得一乐。
  
此举多为有钱有闲的人所为,且将弈棋、品茗、论画交汇其中,当算是雅事的。“天棚鱼缸石榴树,先生肥狗胖丫头”这两句对北京四合院的精辟概括,说明被宠爱的狗比主人宅第中的仆人要高得多。
  
养蛐蛐
 
蟋蟀北京人称之为“蛐蛐”,又名促织。民间有“促织鸣,懒妇惊”的俚语。
  
北京地区的蛐蛐以京北苏家坨的“伏地儿蛐蛐”和京西福寿岭的“青麻头”最佳。老北京养蛐蛐、斗蛐蛐的用具极讲究,在冬至前用的澄浆罐,是用澄浆泥淀制成型、入窑烧制而成的。三四十年代,制作艺人中以“泥人黄五”、“大关”、“通州李”等最著名。养蛐蛐,趣在蛐蛐的厮斗与鸣唱,一般的蛐蛐拼斗并不引人注意。

自中秋节后至重阳节左右,一些专门养蟋蟀的,备好战场,随即下帖约人。请帖外皮写的多半就是“乐战九秋”。蟋蟀的争斗,本是昆虫的一种自然本能,却往往掺入许多人的成分在其中。
  
五六十年代,蛐蛐是北京儿童不花钱或极廉价的玩意儿(当然此间无上品),大概没有哪个男孩子没玩过蟋蟀。
  
养金鱼
  
享誉国内外的水中宠物金鱼,是我国传统文化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金鱼是鲫鱼变种,因其色赤而鳞片闪烁若金,故名金鱼。
  
金鱼的品种很多,望天、龙睛、珍珠、红头、帽子、绒珠、水泡眼、狮子头……北京人图吉利,养金鱼为的是“吉庆有余”、“年年有余”的口彩。
  
在北京人的口语中,宫廷中四尾的珍贵金鱼称为“金鱼”,而各色的两尾鲤鱼类的金鱼称为“小金鱼儿”。加一个小字,再读出儿化音,这鱼可就两码事了,其价格相差也甚远。小金鱼儿十分耐寒,腊月、正月是小金鱼儿最好销的季节。贫穷者买两条小金鱼儿,又哄孩子,又图吉利,讨个“来年有余”的兆头。其实,孩子玩了几天之后鱼就全到上面“仰泳”了。而有身份、有地位的主儿,家中养鱼则专有鱼把式伺弄。老北京家庭养鱼的,一般都以圆形三足缸或长方形玻璃缸为多,家庭富足者则用瓦盆饲养。因时间用的已久,盆内都有一层绿茸苔,观鱼更为艳丽。
  
养鸟养鸽子
  
北京人养鸟久已有之。养鸟的人,有闲阶级为多。文人多养百灵、靛颏、红子一类;体壮者多养画眉;撂地卖艺者则多养交咀、“老西儿”锡嘴雀(老西儿、铁嘴蜡子)一类。无论文人墨客、梨园名优、杏林国手还是车夫、轿夫都有好养鸟的,只是贵贱不同而已。算命先生多养驯化成熟的黄鸟,以用其叼卦骗人。
  
遛鸟不独是给鸟儿“放风”,主要在于驯鸟儿,教给鸟儿一些小技艺,一作观赏、娱乐。以前空旷地带很多,于是鸟迷们每早云集,遛鸟放风、交流驯鸟经验。遛鸟儿,驯鸟儿之余,多是到附近茶馆品茗小憩,把各自的鸟儿笼子挂在茶馆门前,如入森林。鸟迷们聚会的茶馆,往往招至一些“慕鸣”而来的顾客。所以,店主人为兜揽生意,就邀请养有好鸟的老主顾前来“赛会”谓之“串套”。
  
冬末春初之际,北京人习惯到景山公园的万春亭赏景观鸽。尽管寒冬尚在,那鸽哨也都会让人感到古老京城的活力。

相关文章
评论
新版即将上线。评论功能暂时关闭。请见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