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乃文】1习惯再不改 连医生也难救!

你认为最厉害的医师是什么样的人?是能够医治重病、挽救垂危之人?其实,中医认为,最高明的医师“治未病,不治已病”。也就是说,最顶尖的医师,能在病还没发生前,就已经预防好、化解掉了。这就是中医独特而高明的“预防医学”概念。

《黄帝内经》告诫我们:“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兵,不亦晚乎?”意思是说,治病就如同治国一样,如果等到病发之后才开始治疗,等到社会大乱才开始解决矛盾,就如同渴了才去挖井,打仗时才铸兵器,为时已晚。

治未病不治已病

扁鹊是公元前四世纪的名医,他的故事最能说明中医如何“治未病”。

有一次,扁鹊见到齐桓侯,直言:“君有病,病在皮肤。”但桓侯不信,还对手下说:“我可没病,这些江湖术士,就想赚我的钱是吧?”五日后,扁鹊说:“病已入血脉,还不治疗,后果不堪设想。”桓侯听了很不高兴。又过了五日,扁鹊说:“病已经进入肠胃了,再不治可就严重了。”桓侯还不理会。再五日后,扁鹊见桓侯转身就走,说:“病已入骨髓,无药可救。”

再接下来五日后,桓侯果然病重,派人寻扁鹊,扁鹊早已离开齐国,桓侯不久就死了。

为什么古代名医在没有发病之前就知道疾病存在呢?《史记》记载,扁鹊具有透视人体的功能,能看到五脏六腑的疾病症结。尽管很多后代的医学家没有这种功能,但通过“望闻问切”四诊也可以看出病人的体质与疾病征兆,即观察身体各个部位的颜色变化,听病人发出的声音高低,询问病人的饮食起居和发病经过,并通过诊脉判断脉搏的轻重缓急,不需要复杂的仪器就能做出正确的诊断。

用五行预测疾病走势

最优秀的医者不仅能提前发现疾病,还会在疾病尚未传至其它脏腑前,先调理相关经络和脏腑,防止病情扩散。

这是因为中医整体地看待人体,将人体视为一个小宇宙,认识到人体的各个器官组织之间互相影响,人体也与自然界互相对应。

中医用五行来描述人体内五个重要的内脏代表的能量系统与自然界的对应关系。五行包括木、火、土、金、水五种元素,在人体内分别对应五脏肝、心、脾、肺、肾。

五行对应表(大纪元制图)
木、火、土、金、水五行之间具有相生相克的关系。相生就是互相帮助彼此支持,比如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又能生木,形成一个循环;相克则用来制衡,比如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还能回来克木,这样互相制约。例如,肝对应木,而脾胃对应土,如果肝脏的能量运行失调,不久之后脾负责的消化功能也会受损害。中医说的脾不是解剖学上的脾脏,而是包括脾脏、胰脏、十二指肠在内的一个能量系统。

五行对应的五脏的能量系统也掌管着五种情绪,“肝在志为怒、心在志为喜、脾在志为思、肺在志为悲、肾在志为恐”。如果情绪太过激烈,首先伤害的就是情绪所对应的内脏,例如大怒伤肝,大喜伤心,忧思伤脾,大悲伤肺,大恐伤肾。以肝为例,肝是对情绪尤其敏感的器官,最新研究也证实精神困扰与肝病死亡风险有关。

五脏对应的情绪也遵行五行生克的规则,喜胜悲、悲胜怒、怒胜思、思胜恐、恐胜喜。十四世纪的名医朱丹溪就利用五行相克的道理治愈了一个病人。这位病人是个年轻的男子,他看起来非常抑郁寡欢,因为他太太过世了。悲伤与肺相对应,而过度的悲伤也会伤害肺脏。朱丹溪就对病人说:“你已经怀孕了你知道吗?再过几天你就要生产了。”病人不禁哈哈大笑:“名医朱丹溪竟然说一个男人怀孕了。”就这样笑了几天,这个病人竟然痊愈了。

朱丹溪巧妙地利用五行生克来调理情绪,用喜来克制悲,在悲伤的时候让人笑一笑,不用开一颗药,就治好了疾病。

医生治不了一种人

不过,有一种人,无论多高明的医师都无法医治,那就是:欲望无止、生活放纵、毫不自律的人。身体被无尽的欲望与压力折磨,早已丧失自我修复的能力。气血亏损、防御力下降、精神涣散,便是百病丛生的开端。

最好的医师不一定会让你吃很多药,而是注重养生之道,教病人如何养性修德做个好人。唐代名医孙思邈在《备急千金要方》中指出,要养好身心,最重要的就是养好习惯来培养德性,这样不依靠任何药物也能健康长寿;反之,若缺乏德性修养,即使服了仙丹妙药也难以延年益寿。

最新研究也证实,良好的生活态度与健康长寿密不可分。去年7月发表在《美国医学会杂志-精神病学》上的一项研究结果显示,在近5万名美国老年女性中(平均年龄为79岁),感恩程度较高的人死亡风险降低9%,尤其是死于心血管疾病的风险降低15%。

孙思邈还说:“圣人为什么要用药物呢?只是为了救助那些偶尔放纵自己的人。然而有些人愚昧无知,常年抱着疾病,却不知道改正他的行为,最终就是让疾病缠着他一辈子,也不知道后悔。”这样真是太可悲了!

(责任编辑:嘉欣)

相关文章
评论
新版即将上线。评论功能暂时关闭。请见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