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唐人2012年5月1日讯】(中央社记者颜伶如波特兰30日专电)如何从人道精神角度,帮助无家可归的街友,让他们有个遮风避雨的栖身之所?1名波特兰艺术学院应届毕业生的移动式组合小屋创作,引起媒体高度瞩目。
就读于波特兰太平洋西北艺术学院(Pacific Northwest College of Art)的克劳席尔(Sarah Cloutier)在筹备毕业创作的思考过程中,无意间读到有关美国国内印地安保护区内居住问题的文章,启发她想动手设计组合式移动屋子的灵感,目的是让有需要的民众可以自行组装后使用。
回忆最初的构思过程,她说,“突然间,我有3个朋友都面临了流落街头的问题,所以我不断地缩小原来计划,最后的成品就是这样的‘拔靴带小屋’了。”
“拔靴带小屋”(Bootstrap home)外表看起来有点像特大号的邮箱,甚至像可爱的儿童玩具屋,小屋底部装有轮子,前方则有可与脚踏车连接的挂勾,整栋小屋体积大小正好可以放在路边停车格当中。
屋内面积比一张单人床还略小,屋子后方有可以上锁的大门,还有几片窗户,配有小型流理台,设有水箱与水槽。
第1个原型屋总共耗时6周才建造完成,克劳席尔前后总共花费成本为300美元。完工之后,她把这栋小屋送给1名差点要变成街友的同学居住,让他至少晚上有个可以睡觉的地方。
整个创作过程中,她多次向流浪街头的民众请教,获悉街友们对于寻找栖身之所的最大考量,就是他们想要拥有“合法的生存空间”。
因为街友们随时都会被赶走,不管白天或黑夜可能随时都要离开,能够携带的东西十分有限,因此很希望有个能够妥善储藏东西的干燥空间,不必担心风吹雨淋。
而缺乏安全与隐私、遭受极高暴力威胁等,也都是街友们所担心的问题。
克劳席尔所建造的第2个小屋就是毕业成果展上所发表的作品,屋子漆成宝蓝色,点缀着五颜六色的手印、人物、动物等图案。
这个小屋完工后也已提供给1名当地街友使用中,她开心地说,“我真的帮助了波特兰这边无家可归的民众,而且是我认识的人。”
除了提供街友之外,“拔靴带小屋”体积小、组合方便以及具有高度机动性的优点,使得它也能够在天然灾害发生时发挥用途,做为无家可归灾民的暂时住处。
克劳席尔说,小屋是针对波特兰多雨的气候特性所设计,其他地区或其他国家只要根据不同环境挑选合适的材料,稍微调整之后就能发挥“拔靴带小屋”的助人功能。
她希望获得企业或慈善团体赞助,提供这些小屋给街友使用,并让一般消费者也可以在各地五金行买到能自行组合的套装材料。
太平洋西北艺术学院学务长霍尔(Michael Hall)表示,艺术一直都在转变之中,如今也是艺术的新世代,许多艺术层面触及社会实践、人道服务,或者将人道精神包括在艺术之中。
霍尔以克劳席尔为例指出,她从最初的创作与设计,还有到最后将成品赠送给了街友,可以看出如今的艺术所彰显的社会意义。
他说,“现在的艺术包含了许多社会意义,并不是说以前从来没有过,而是如今在环境变得困难的情况下,变得更为明显了。”
霍尔表示,克劳席尔的创作可以说是充满革命性的,有助于化解美国甚至其他国家无家可归民众的难题。
展望毕业后的生涯发展,她表示,希望找到电影动画公司的工作当做正职,但同时她也要继续建造一批又一批的这些小屋,“让它们遍布美国各个角落,看到它们在其他国家出现,那将会是很棒的,非常非常棒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