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唐人2014年1月21日讯】(新唐人记者凯欣综合报导)2013年,外界就预测中国经济会全面走向崩溃。进入2014年,国际舆论再次展开了相关话题的讨论。英国媒体发表评论文章说,2014中国经济将现重大变局。
香港《前哨》去年8月号报导称,中共的崩溃过程将分三阶段。从2013年至2014年经济崩溃无疑已在发生,只差是否断崖式下坠而已。来年将会有更多经济板块自上而下大面积崩盘,政府只会更捉襟见肘,江郎才尽。
英国《经融时报》近日发表了“我为何不看好今年中国经济?”一文说,2014年中国经济与往年有什么不同?最核心的一点是,2014年将是中国经济旧运行逻辑破裂、新模式将立未立的转折性年代。需要观察的不仅是经济增速的可能下滑,更加重要的是旧模式的破裂方式,以及在这一重大变局过程之中,当局与民间的应对。这一重大变故导致前所未有的动荡。
文章分析,中国经济既有模式的不可维持性已经逐渐明朗,不明朗的是这种模式如何转向一种可维持的新模式,对此,乐观的评论者寄厚望于中共当局的改革意志。然而,很明确的经济态势是,中国经济仍旧在旧模式上狂奔,并且正在日益接近其破裂点。
旧模式集中体现在中国经济的债务格局。文章指出,首先,地方政府债务所对应建设的“优良资产”并不能够带来合格的现金流。高速公路、地铁、城市基础设施等设施设备,从服务社会的角度可以被视为优良资产;但从投资回报率的角度,它们属于政府提供的公共品服务。它们既不能在日常情况下带来足够覆盖项目还本付息的现金流,也不能在危机时刻以高于建设成本的价格出售给民间。这表示,当局借债向社会提供高出目前经济发展水平所能够承担的公共服务,因而不具备自我清偿能力。
其次,虽然中国家庭与政府负债率与发达经济体相比较不算高,企业负债率却居于全球主要经济体最高比例之列,而这正是中国旧经济模式的不可维持性的关键体现。
第三,比债务数字更加重要的是债务所揭示的经济关系。如果一个投资项目具有合格的投资回报率,投资是自我清偿的,经过一个周期,债务会清零;如果一个项目不具备合格的投资回报率,但由于某种体制性因素难以退出,其生存就会要求源源不断地融资支持,在实体层面出现所谓的僵尸企业与过剩产能,在金融层面出现债务比例的不断上升。这正是在中国发生的故事。
文章认为,在中国企业负债率的持续、快速上升的背后,反映的是社会资源不断流入无效投资项目,这不仅表示中国经济体创造有效投资机会能力的下滑,也反映中国经济体制挤出无效产能能力的下滑。这一无效体制制造了对资金需求的黑洞,利率的上升并不能阻止这种黑洞般的需求,反而压缩了民间项目的融资空间。其结果是,中国经济的过剩产能率超过33%,企业债务占GDP比例超过125%,联袂而行并不断创出新高。
文章说,中国PPI(生产物价)指数连续22个月为负,体现出明确的通货紧缩特征,推高了经济的实际利率水平。另一方面,当局控制社会融资总量的政策并没有能力识别这些高成本的融资资源被配置给哪些微观经济个体;反而,由于体制性的因素,在影子银行等监管套利创新的帮助之下,资金源源不断地流往地方政府融资平台、房地产企业、过剩行业僵尸企业。更加严重的是,债务链条的“共荣共损”导致经济主体各方都积极维护影子银行业务的刚性兑付,将高风险债务按照无风险产品出售给储蓄者,并迫使中共中央政府为之提供卖出期权保险。
文章还说,这一模式贯穿中国经济过去20年历史,而它之所以在2014年无法维持,是由于经济与金融两方面的因素。
就经济因素而言,2014年全球经济难言繁荣,致使2014年中国出口增速将继续维持在个位数水平,难以带给中国经济急需的提振;就金融因素而言,利润降低、利率上升、通货紧缩三种压力之下,影子银行刚性兑付将在2014年破局,也就必然推动刚性兑付的破局。
因此,文章认为,当风暴来临之后,中国企业的负债率太高、盈利能力与债务相比太差、资金使用效率太低、风险团块性太高,很难想象,债务链条的破裂不会传播开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