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疫苗打入血管有风险?做到3个步骤更安全

讲述/林晓旭(美国病毒学专家、前美国陆军研究所病毒系实验室主任) 梁真、李行整理

【新唐人北京时间2022年01月31日讯】近日,丹麦权威微生物学家、哥本哈根大学教授尼尔斯·霍伊比(Niels Hoiby)提出警告,他表示新冠疫苗不能注射在血管内,否则会提高疫苗副作用发生的风险,并希望全球都能够重视这件事情。

为什么霍伊比教授会有这样的说法跟警告呢?美国病毒学专家、前美国陆军研究所病毒系实验室主任林晓旭分析,并说明疫苗的正确注射方式。

注射方式不同 疫苗效果也有差异

虽然注射疫苗看起来只是一个简单的动作,但是这个细节对一些人来说可能是救命的信息。

一般来说,疫苗的接种方法分为3种,分别是肌肉注射、皮下注射与静脉注射。而采取哪一种方法比较好,关键在于被注射的部位,要有与疫苗相对应的免疫细胞存在,才能引发后续的免疫反应,进而产生抗体。

目前新冠疫苗的接种方法采用肌肉注射,如果医护人员操作不当,比如误将疫苗注射到血管中,那么它带来的效果,就跟肌肉注射有所不同。

过去没有充分的数据表明,疫苗打到血管会带来风险。不过,现在疫苗在向全球几亿人推广,肯定会有部分人是敏感体质。也就是说,如果疫苗打到血液里面,有可能会带来严重的不良反应。

疫苗不应注射到血管内。(健康1+1/大纪元)

疫苗注射到血管 可能增高血栓心肌炎概率

2021年6月,德国慕尼黑大学医院心脏科医师里奥‧尼古拉(Leo Nicolai)发表研究报告,他指出AZ疫苗注射到血管里,可能产生血栓心肌炎的副作用。

AZ疫苗属于腺病毒载体疫苗,从机理上来说,它若被正常注射到肌肉里面,疫苗会先在肌肉中被巨噬细胞吞噬,然后巨噬细胞进一步呈现疫苗抗原,接着再激起身体的免疫反应。然而,如果将疫苗注射到血管中,那么它就有可能激活血液中的血小板。

血小板表面有适合疫苗的受体、辅助受体。因此,血小板会与疫苗结合,形成一种聚集体,并激活血小板。这些聚集体会很快的被带入脾脏,然后被其中的巨噬细胞吞噬,并留下一些血小板的残留物,接着引发B细胞产生抗体。此时,大量的抗体会去跟更多的血小板相互作用,这就造成一定程度上的微血栓、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疫苗不应注射到血管内,会产生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健康1+1/大纪元)

因此,医护人员打针时应该特别注意,确保疫苗正确注射到肌肉里面。

正确注射疫苗3步骤 不捏起皮肤很重要

为了避免疫苗注射到血管里,按照过去医护人员的训练来说,常规的操作方式应该是将针头插进身体,在注射之前会倒过来抽吸一下,确保没有血液流出来。如果有血液流出,代表可能插到皮下的血管了。

注射前应先抽吸,确保没有血液流出。(健康1+1/大纪元)

然而,现在却很难如过去一样执行抽吸动作,因为目前整个医疗界流行使用一次性注射器。

最初,在一些医疗资源较不足的地区,容易出现针头共用的情况。为了避免共用针头造成交叉感染,医疗界便发明了一次性注射器。它的特色是只能注射,并不能回拉,甚至有的针具被设计成只要一回拉,就会自我摧毁。

目前医疗界流行一次性注射器,并无法做抽吸。(健康1+1/大纪元)

此外,这还涉及每个国家是否会给他们的医护人员做倒抽的建议,目前丹麦已经接受霍伊比教授的建议并发布公告,提醒所有新冠疫苗的施打都应该避免意外注入血管。然而,许多国家都还没有跟进,因为一次性注射器太普遍,而且医护人员已经习惯不做倒抽的动作了。

所以,目前应该采取的正确注射方式应该是:注射前不要把人的皮肤捏起来,这样就不容易扎到皮下的血管;针尖要刺入肌肉而不是皮下组织;并且在注射前轻轻的抽吸,确保没有碰到血管。

正确注射新冠疫苗的3步骤。(健康1+1/大纪元)

如果能这样操作,就能减少疫苗直接注射到血管的风险。所以,在这边特别提醒大家,虽然出现副作用的比例不高,影响层面也不是很大,但我们还是应该提高警觉,尽量避免可能的风险。

身处纷乱之世,心存健康之道,就看健康1+1!

(转自大纪元/责任编辑:李晓梅)

相关文章
评论
新版即将上线。评论功能暂时关闭。请见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