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从重病中康复的人几乎都有三个共同点:改变饮食、改变生活习惯,以及“改变信念”。其中以人的信念尤为关键,越来越多的“身心灵医学”研究发现,人的情绪、信念和思想能左右生理健康、甚至改变遗传密码(DNA)。
日精神科医师一个月抗癌成功
日本精神科医师渡部芳德在其书《一个月,从癌症生还》中记述,自己在一次健检中发现肺癌。他下定决心,开始透过饮食、健走,以及运用正念来调养自己的身体。一个月后他再回医院做检查,原本3~5公分的肿瘤竟消失无踪!
渡部芳德在书中讲述了自创的“抗癌(想像)健走法”。身为精神科医师,渡部芳德非常了解情绪与疾病的关系:当人处在焦虑状态下,免疫力就会下降。于是他很快收拾自己负面的心情,采取一种积极的“焦虑控管”技巧:在每日健走的时候,集中心力对抗癌症。
“我走在喜欢的路途上,每走一步就想像自己用力踩烂癌细胞。”他说:“每天持续这个方法,想像力就变得越来越清晰。我的脑海里开始浮现癌细胞被踩烂的具体影像,以及癌细胞逐渐减少的景况。”就这样,渡部芳德感觉自己的健康状况一天比一天好,直到出书的两年后,癌症都没有复发。
其实,渡部芳德的“想像健走法”很类似运动员的赛前“想像技巧”(visualization techniques),就是在比赛前,运动员会先在脑袋里把整场比赛预演(想像)一遍,借此提升临场表现与应付突发状况。这就是“心理带动生理”在现实生活中的一种应用。
研究证实:身体与心灵有密切连系
有人把“身心灵医学”、“整合医学”或“功能医学”称为前沿医学,这些新研究正在撼动旧的疾病理论模型,科学家越深入研究,越发现身心灵的奥秘超乎想像。建立正确的信念对健康的重要性不亚于摄取正确的营养素与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甚至有可能远远超越。
据upliftconnect网站报导,美国麻州“班森亨利身心灵医学研究院”做了一项研究,研究人员让26名成人学习几种放松技巧(这些人并无相关经验),包括正念、静坐和咒语(覆诵宗教圣语),借此了解这些心神集中的练习对人体、特别是遗传密码的作用。
受试者先接受完整的验血,紧接着进行上述的自我引导练习20分钟。研究人员解析22,000个不同的基因序列,鉴定和测量受试者在练习静坐、咒语和正念技巧期间和之后的DNA变化。
结果发现,受试者体内跟新陈代谢、老化、胰岛素分泌和放松有关的DNA都能测得显着的变化,而这些变化正是压力下降反应和端粒(telomere)基因启动的指标,也就是说,这些咒语、静坐和正念练习真的使人体发生了变化,而且最后会改造和修复DNA!
受试者心神状态的改变在其身体内部、直至基因层面都产生极为真实的变化,而且可以测量。这个发现实在太令人惊叹了。
迪娜的神奇体验
身心灵实践专家迪娜·普罗克特(Dina Proctor)有血胆固醇浓度太高的问题,因此她决定用自己来做一项实验。她参考知名干细胞生物学家、表观遗传学研究先驱布鲁斯·立普顿(Bruce Lipton)博士的研究,设计一种简单的“想像静坐”(visualization meditation)技巧并亲自执行,然后比较静坐前后自己体内的生化和血液变化。
以下就是她自述的三分钟“想像静坐”过程:
“首先我想像有一股柔和、如镭射般的疗愈能量光束进入我的身体,直达我的心脏。当光束渗透与环绕我的心脏时,我想像着温暖的感觉。当温暖的感觉越来越强时,我把疗愈能量描绘成浓稠的液体或血清,就像暖暖的蜂蜜,慢慢从我的心肌渗入血液之中。我一直把心思集中在血清流入全身血液中的温暖感觉。我在脑海中跟着它走,经过我的胸膛进到我的腿和手臂、手指和脚趾,然后绕一圈又回我的心脏中。”
如此规律练习几天之后,迪娜直觉感受到体内血液浓度在转移、变化,并自动取得平衡,她形容:“我想像着血清流遍我的全身时,治愈其所到之处的每个血球。”
大约两周后,血液检验结果真的呈现大幅度改善--她的血清胆固醇指数从227降到177(恢复正常)。迪娜的经验与渡部芳德的想像健走法有异曲同工之妙,也和“班森亨利身心灵医学研究院”的研究结果一致,再次验证身心灵连系的力量。
心灵凌驾物质
“你的心灵控制你的生物体,这就像是安慰剂效应;你心里相信药丸有效,它便有效。”布鲁斯·立普顿博士说,“表观遗传科学研究发现,主宰你基因的是你对周遭环境的认知。你不会受制于基因,因为你能够改变你的环境——或者更重要的是,改变你的认知⋯⋯身体上的表现是内心营造出来的——心里先有想法,身体才会有所表现。心灵的力量可以把你的信念变成现实。”
更直观的说,人的心灵可以调控DNA。立普顿在其著作《信念的力量》(The Biology of Belief)中说:“驱策人体一切活动的是人的认知,而非基因编码。实际上是我们的信念在挑选我们的基因、在决定我们的行为。人体是由50~65兆个细胞所组成,细胞独立于DNA在运作,而且细胞对环境刺激的认知会影响DNA。此理也可套用在整个人体上:我们的认知与信念的力量超越DNA。”
──转自《大纪元》
(责任编辑:晓玉)